【学习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几个问题——二十大精神学习体会

荥阳新闻

2023-10-31 14:38:13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样更好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不仅关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而且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传承,更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自然科学领域中有相似相溶原理,即结构上相似的溶质与溶剂才能彼此互溶。同理,反映到社会科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两者在文化最深层的内核——价值观高度契合。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1925年出版了郭沫若写的一篇穿越小说叫《马克思进文庙》,郭沫若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一个马克思走进供奉孔子的文庙与孔子对话的场景,两个人互相探讨各自的学说,发现有许多相似甚至一样的地方,以至于“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这种在价值观上的高度契合,使得当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很容易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深厚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也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两者共同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需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汲取其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民族思想、道德情操、人文涵养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近代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挑战并逐渐衰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激活中华文化基因,提升其现代性。

两者功能互补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基础之上产生的两种优秀文化,可以相互结合但不能相互替代。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时代,人类历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有较多的社会形态样本可供研究,最后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被统治阶级只有不断地进行阶级斗争才能不断地实现自身解放,毛泽东同志曾精炼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当时并没有产生足够多的社会形态演变的样本可供研究,所以它只看见封建王朝的更替,看不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推动下社会形态的演进。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不变的社会性质相适应,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保守,缺少革命性,它以保存传统社会为己任,即在一个既有的社会制度下,让社会和谐有序。从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关注的点位不一样,功能也不相同。

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革命的历史任务,从思想理论指导角度说,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问题、为中华民族找到一条民族复兴之路提供指导。新中国成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不仅有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改革开放,尤其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在软实力建设方面,仅凭马克思主义作思想理论指导,不充分发掘、吸取与运用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来进行社会治理、人文素质培养、道德教化,是不可能完成的。两者需要互相吸收借鉴,融合创新,共同解决中国的问题,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途径

融通贯通,双向互解。习总书记讲:“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种结合途径,是把两者相契合的基本理念双向互解,即以“马”解“中”和以“中”解“马”,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理论和实践的论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知行合一”的哲学理论等,相契合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等,可以双向互解,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中华文化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改造中华文化,摈弃其消极因素,继承其积极思想,通过改造、创新和转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大同社会”实际是孔子想象中的尧舜禹时代,所以中华传统文化“大同社会”的理想并不是对未来的期许,而是对过去的怀念。我们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一种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占据了人类的道义制高点,逐步获得国际共识,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获得更多更大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也让世界在与中国的沟通互动中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到古为今用,对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来源:荥阳市委党校  秦芳)




关注我们
FOLLOW US


4415浏览
热门评论
暂无评论

我看荥客户端

立即下载